人参简史
吉林参茸网
人参
 
  人参人类发现人参药用价值的早期阶段,主要是通过随采随用的方式,使用人参的鲜品。当采集量较大,或难于在短时间内用完时,则将剩余的鲜人参旁置一处,在自然条件下使其慢慢失水干燥(其间也会有腐烂者而被丢弃)。当人们食用干燥的人参能感受到其药效仍然存在时,这种极为方便的贮藏经验便得以提炼和流传。于是相当于现代所用的“生晒参”便随之产生。对采集、生产剩余产品进行加工,以利于贮存和延长供应时间,这是人类物质生产上的一大进步。
  在我国古人类活动史上,仰韶文化时代彩陶已经普及,蒸煮熟食维持健康、摄取营养,已成为人们生存的必备条件。古人类把采集到的野生人参,如同用蒸煮后的动植物食物制成干肉、干菜。干果的方法一样,对鲜人参用煮。蒸。焯等方法进行加工处理,便可以得到熟人参。对熟人参加以干燥保存,就出现了另一类人参加工制品,犹如现代的大力参、红参等,在生晒参之后问世。
  人参加工及其产品的最早文献,见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辑录的《本草经集注》之中。书中关于人参的采收加工记载得十分明确:“二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干,勿令见风。”显然,在1500多年以前,我国加工人参的方法,已不只是简单地利用自然条件晾晒获得“生晒参”,而是特别强调用竹刀刮去人参表皮,进行“暴干”,这种方法同现代加工“白干参”的工艺相当接近。从加工技术取得显著进步而言,刮去鲜人参的表皮,有两项优点值得称道。其一,对鲜人参进行整理,清除不洁附着物;其二,破坏鲜人参表皮,有利于组织中水分的散逸,缩短加工。干燥时间。至于“暴干”,则不是简单地利用自然条件干燥,“暴”有急骤。猛烈之意,即把鲜人参在短时间内快速十燥,制成使用方便、质量较佳的产品。根据现代知识加以理解,一般干燥方法获得的人参,在缓慢失水中,人参体内的有机物质、有效成分还在不断分解;而快速脱水干燥,可减少人参体内物质的分解和破坏,因而能相对提高内在质量。尽管刮皮可损失一部分人参有效物质,但以人参加工技术改进和提高的观点进行分析,1000多年以前有这种人参加工方法则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与陶弘景同时代的阮孝绪(479~536),其传略由唐代姚思廉(557~637)整理记述在《梁书》之中,谓“阮孝绪母王氏,忽有疾,合药须得生人参”。总览全文,阮孝绪所寻的“人参”,是鲜人参,而非生熟之别的“生人参”。此只属于文献中的旁证,而不能与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的记述相类比。关于阮孝绪传中与人参有关之内容,将在本书的人参文化史中述及。
  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教撰《雷公炮炙论》,是我国医药史上最早的一部制药著作,约成书于5世纪,收藏有300余种药物炮炙加工方法所涉及的炮炙技术有炮法、炙法。焙法、爆法、蒸法、煮法、去芦、去足、制霜、酒制、蜜制、药汁制等,内容丰富,记述详尽,是我国古代集中药炮炙之大成的专著。后世本草学中有关炮炙、修事项下之炮、熟、煮、炙,多引自该书,常奉为准则,沿用至今。在《雷公炮炙论》中关于人参的记载为:“凡使,要肥大,块如鸡腿并似人形者。凡采得,阴干,去四边芦头并黑者,锉入药中。”显然,南北朝的刘宋时代,对人参的加工炮炙,不及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细致具体。但雷敦著作中反映的炮法、炙法、焙法、爆法、蒸法。煮法等加工炮炙技术,对人参加工也可加以运用,因此,加工生产出熟人参及其干燥制品,如红参等,亦能问世。以加工技术而论,红参等蒸后(或用其他高温加热方法处理)的干燥制品,应始于南北朝刘宋时期。从历代本草著作记载的药用人参的特征来分析,供作药用者多为生晒参,其次为少量刮去表皮加工而成的白干参。陶弘景对产于上党、百济、高丽的人参记载为:“上党在冀州西南,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俗用不入服,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百济今臣属高丽,高丽所献兼有两种,止应择取之尔,实用并不及上党者。”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形细而坚白,均为自然干燥所得生晒参的感官特征。陶氏将上党产的生晒参同百济、高而产者进行了比较,百济产的生晒参细小,但质硬而色白,高丽产者支头较大,但虚软。显然百济产的生晒参质量较佳,但是百济、高丽两者生产的生晒参均不及上党产者,即上党人参质量最好。同时还强调,因为百济臣属高丽,故名为高丽产者,其中混有百济生晒参,选用中亦当注意辨别。
  通过前述可知,历史上这个时期以应用生晒参为主,而且对其产地、外观质量、药效方面的差异,已有准确的认识。
  至唐代,仍重用生晒参,在《新修本草》中强调指出上党人参的具体产地,并纠正陶弘景的观点,谓“人参见多高丽。百济者。潞州太行山所出谓之紫团参,安用焉。陶云:俗用不入服。非也”。宋代苏颂等撰《本草图经》载:“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今河东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场及闽中来者,名新罗人参,然具不及上党者佳。其根形状如防风而润实。”可知,自陶弘景至苏颂(1019~1101)时代,历经 600余年,药用人参一直以生晒参为主。
  明代陈嘉漠(1486~1565)在《本草蒙垄》中记载;“紫团参,紫大而稍扁。百济参,白坚而圆,名曰条参,俗名羊角参。辽东参,黄润细长而有须,俗名黄参,独胜。高丽参,近紫体虚。新罗参,亚黄味薄。”细审“紫团参,紫大而稍扁”这一特征,应是经过特殊加工方法而赋予紫团参的感官性状,这是药用人参史上首次记载红参及其精制品的具体形状。
  紫,是紫团参的颜色,大而稍扁则是紫团参的体形特征。说明,陈嘉漠记述的上党人参,即紫团参,是经过长时间蒸制。加工后所获得的新型人参。紫色,是红色深重之色泽,我国古代,以紫色为尊贵,对深红色、红褐色等均以紫色相称;扁,是蒸制人参经过整形、加压所留下的典型形体表现。作者在从事改进红参加工技术实验研究中,发现并报道了红参色泽与蒸参时问和蒸参压力的相关关系:随着蒸参时间的延长与蒸参压力的增大,红参的颜色逐渐加深,能加工出深红色、褐红色的商品红参。现在在商品经营中,对颜色十分深重的红参,仍称之为“紫红色”或“红褐色”红参。当今,精制红参,小包装红参,在加工中有加压整形的工序,以此保证红参具备特有的形体,这是行业内人所共知的知识。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记述“紫大而稍扁”的人参,就是最早问世经过精心加工的大支头压制红参。这是人参加工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此外,陈氏还提及,高丽参近紫体虚,说明产自高丽的人参中也有红参,但体虚质量较差。
  李时珍对人参采收季节与其质量的关系记载为:“秋冬采者质坚实,春夏季者虚软,非地产有虚实也。辽参连皮者黄润色如防风,去皮者坚白如粉。”说明在辽参中已经有“生晒参”、“白干参”两个品种,但不见“紫大而稍扁”之红参,即在上党人参中早已出现的红参,而在辽参中尚不见这个品种。
  李言闻对人参生用、熟用的医疗价值和临床具体应用,有十分精辟的论述,谓“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进而强调:“凉者,高秋清肃之气,天之阴也,其性降;温者,阳春生发之气,大之阳也,其性升。”又说:“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味,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至此,生人参、熟人参的特有用途和医疗地位得以全面论述和确立。
  清代,在《宁古塔纪略》中载:“人参以八九月间者为最佳,生者色白,蒸熟辄带红色。红而明亮者,其精神足,为第一等。凡掘参者,一日所得晚即蒸,次晨晒于日中,干后有大小、红白不同,非产地之异,故土人贵红贱白。”《大清王朝事略》有“卖水参国人恐难以久,遂煮熟卖之”的记载。《柳条边纪略》引合《清实剥,说明人参经煮、蒸方法加工的过程:“先以水渍参,明人佯不欲市,边人恐朽败急售,多不得价,太祖乃命煮而售之,煮参始此。近又以煮则味薄,改而为蒸矣。”可知,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人参,长期以“生晒参”供用,到明末、清初才出现红参。至乾隆(1736~1795)后期,生、熟人参种类益加繁杂。唐秉钩在《人参考》(1778年刊行)中对用多种加工方法制造的人参做了记载。所列举的成品人参(包括切制品等)共40多个品种,如:尖顶熟。塘西熟、先顶熟、顶熟。统顶、二顶、光熟、次顶、炼熟、中熟、小熟。条小、宫熟、短熟、顶糙、拣糙、统糙、次糙、小红糙、顶太参、太参拿条、太拣条。统条、中条、短条。小糙、强糙、银凤、白熟、泡头、片料、糙条、须中条、须条、泡条。净须。芦管条、芦头等。此外,还区分有20个等级,上等为干、鲜、矮、壮、光。圆、文、笨、熟、糯;下等为潮、晕、长、瘦、糙、瘪、武、尖、生、粳。此期商品参及其加工方法的复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鸡林旧闻录》记载:加工时,须将鲜人参置沸水中炉过,再以小毛刷将表皮刷净,并用白线小弓之弦将人参纹理中的泥土清除。将冰糖溶化,把人参浸入糖汁中1~2天,再蒸熟,取出用火盘烤干。这种加工方法,应属于加工掐皮参和糖参的较早记述。显然,糖参只是在有精制的白糖、甚至有冰糖供应之后才能生产,糖参作为商品,大约是在清朝晚期始能问世。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商品人参中有山参、生晒参、全须生晒参、红参、白干参、大力参、掐皮参、冲参、糖参、边条参。白直须。白弯须。红直须。红弯须、混弯须等15个品种。在加工技术方面,较为成熟者有许多至今仍在有选择地应用。作为人参加工史实,对历史上曾经占有一定地位的加工技术整理于后。

人参掐皮参加工技术
  1、原料整理
  在清水中用毛刷刷洗鲜人参体表的泥土,以沸水焊参,使之柔韧,用线弓、竹刀清理纹理及芦碗中的泥土,根据重量大小、老嫩程度分类,再次置于沸水中,煮炸5~10min,捞出,放凉水中。
  2、排针
  包括横针、顺针。为了充分浸(灌)糖,使用排针器(一般纵横均有5根针的特制工具),自表皮向髓部直至对侧,刺扎人参的芦、宁和主根,称为“排针”。再用骨制粗针,沿主根纵向,在皮层和髓部穿刺,称为“顺针”。
  3、浸糖
  分四个步骤:
  吊水于:把前述处理过的人参,挂在吊水于针(针呈单行,钉在较宽的木板上,以便于浮起)上,调整位置,使参须恰好浸入沸水内,煮5~10min,捞出,再置冷水中,降温后取出,捆成参把。
  熬糖:将冰糖或砂糖置于锅中,加少量水,煮沸。把成把的人参摆放于盆中,倒入已溶解的糖液,在参把上方覆以竹帘,帘上置石块或其他重物,勿使参把上浮,放置12h。
  二次浸糖(又称走糖):把参把取出,向糖液内再加冰糖或砂糖,煮沸。再次将参把放入糖液中,继续放置12h。
   冲糖:将参把取出,用温水将参体表面的糖液冲去。
  4、笼蒸
  把人参表面的糖冲掉之后,拆开参把,将人参单支摆放在笼屉内,蒸熟。蒸参时间:山参50min左右,园参30~ 40min。
   5、火烤。日晒
  烤叉:把经过笼蒸的人参,放在待制的金属问叉上,在炭火上烘烤、干燥,经常翻动,使主根的表皮鼓起与皮层分离。
  烤皮:对表皮尚未分离的局部,用火钳夹住炭火,靠近未分离处,用吹风机吹向参皮,至皮肉分离为度。
  日晒:置木匣内,日晒,继续干燥。
  6、掐皮
  用湿润的白布包裹经上述处理的人参,使之软化,用骨制掐皮刀(镊于状)把已经皮肉分离的参皮掐成纵皱。操作中必须小心从事,勿使参皮破裂。
  7、原体(整形)
  按商品应具备的美观外形,对人参进行美化。整理。
  8、缠须
  用白线对参须自上而下斜向缠紧。如果参须太短,此时可另行加入参须,接长、缠紧。

人参白参加工技术
  既往称白参者即现代所称之糖参,又称为白人参。其加工技术可分为洗参。煮炸。排针、顺针、浸糖。修整等工序。浸糖两次,每次均为24h。

人参生晒参加工技术
  生晒参分为姜生晒(参)和全须生晒(参)两种。姜生晒:洗去鲜人参体表泥土,掰下芋、须,取极细黑泥或锅底黑灰,涂于主根上端横纹内,稍干后,放在沸水中煮熟,取出在日光下晒1~2天,再用绳吊在通风处干燥。待完全干燥后,取下,喷以清水,使其变软,之后进行掐皮。全须生晒:保持整体,其处理过程同姜生晒,最后,用白线将参须缠紧。

人参红参加工技术
  将鲜人参洗刷干净后,置日光下干燥 2天,用笼蒸熟,蒸参温度约略高于 100℃,蒸2h。取出蒸熟的人参,置于席上冷却,之后放入烘炉内干燥,约需4天可以干透。其间,半干时剪去参须。支根。大约需4 kg鲜人参制成1kg商品红参。

人参白干参加工技术
  将鲜人参不加洗涤,用竹刀刮去外皮,在阳光下晒干即为成品。

  上述五种商品人参加工方法,有许多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如掐皮,多次在沸水中煮炸,用泥土或锅底黑灰涂纹理,红参蒸参时间过长,基本上全靠自然干燥等等,对商品人参的产量和质量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对此,在现代人参加工技术上都得到了改进和纠正。

摘自:《中国人参》
 
人参
 
返回首页本站声明公司位置联系我们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深圳市福源堂参茸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深圳市滨河大道5003号爱地大厦东座1402
  业务联系:韩先生  移动电话:86-15943029168/13723771727
  办公电话:86-755-83556106  图文传真:86-755-83397866
  电子邮件:okok99@ginseng99.cominfo@ginseng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