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文化
吉林参茸网
人参
 
  人参长白山是人参的故乡,冰雪的世界。所以,长白山的民风民俗都与人参有关,与冰雪有关。

人参风雪之舟――爬犁 
  文雅一点地说,又中叫雪橇,样子像车,但没有轮子,全靠两根圆木底座在冰雪地上滑行。爬犁有大有小,有人拉的,有兽拉的。小的是人拉的,叫小爬犁;兽拉的是大爬犁。因所用的兽不同,又分为马爬犁、牛爬犁、狗爬犁、鹿爬犁。其中以马爬犁最大,载重最多,跑的最快,如果若是冰雪道上驰行,其速度不亚于一辆载重车。 
  由于长白山风雪最大,据长白山气象站的统计,全年平均有140多个降雪日,冬季里满山遍野白雪皑皑,最深处要在1米以上。即便是经常通行的大道上,也一直为冰雪所覆盖。因此,在冬季里用爬犁作交通工具,是最便当不过了。大车轱辘在那冰雪道上走常常要打滑;而靠滑行的爬犁便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因此,人们都称它为“风雪之舟”。
  爬犁,一般都用韧性较强的椴木和榆木制成。制作之前,先将成材之料浸在水里泡上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在火上烤,靠火烤之力在中间段烤成一个45度角,翘趣的部分园子作为爬犁辕子,小的可以人拉,大的可套牲口。下边平直的部分加上支柱,做成车箱,可以坐人,可以坐人,也可以装货。
  现今,在长白山旅游线上,场站为旅客设计的装有篷盖、铺有兽皮、生着炭火盆的大爬犁,坐在里面烤着炭火,吃着火烤的鹿肉、敲开火盆里埋着的山核桃,透过小窗口望着窗外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冰雪世界,真是人生最难得的享受。

人参农夫之宝――乌拉
  也有写成靰拉的,它是从前农民冬季必穿的一种鞋。大家都看过电影《智取威虎山》吧,戏中的猎户老常,脚下穿的就是这种鞋。有一首谜语,就是单道靰拉的形状及其性能的:有大有小,农夫之宝。皮里没肉,肚里有草。脸多皱纹,耳朵不少。放开不动,绑起就跑。
  它是用粗糙糅成的猪皮或牛皮缝制的大套鞋,半高腰,前脸上纳成许多褶子,在两边缝有密密匝匝两排扣绊,土名叫乌拉耳朵,故而谜语说“脸多皱纹,耳朵不少”。乌拉里面絮上一种特殊的草,草外面包上棉布绕子,然后用绳子穿过两排扣绊紧紧将鞋裹住,这样,即使走在大雪窝子里,也不会往鞋里灌进了点雪,走在泥水地里,也不会向里边渗水。所以进山里干活的人,非穿乌拉是无法在雪地里活动的。
  絮在乌拉里面的草,名叫乌拉草。在长白山下草甸子里或者是在山坡上,生长着一簇簇细长如马尾般的草,春夏时是深绿色,秋季干枯后呈骆驼绒似的暗红色,其样子甚是好看。这种草富有韧性极强的纤维,用棒槌反复捶打后,变得十分的柔软绵茸,塞到乌拉里面包裹住脚,比穿什么都暖和。人们在多么寒冷的冰雪地里走,也不会把脚冻坏。我常见从大雪窝子里走出来的人回到家里,把脚从乌拉草里抽出来,腾腾地冒着热气。因此,山里人都视此草如同珍宝一般,将它与人参、貂皮列在一起,统称为关东三宝。清代著名诗人沈香余曾有 《咏乌拉草》诗二首,其中四句说得很形象:
  任他冰雪侵鞋冷,到处阳春与脚随。太史豳风图绘否,献芹愿报一人知。”
  他在诗前还有一个小序,曰:“人缝皮为鞋,附以皮环,纫以麻绳,最利跋涉,国语名曰乌拉。内藉以草,此草不知何名,生而性温,椎之使绵,纳之乌拉中,可御寒,故名乌拉草。”
  还有一位更为有名的诗人金朝觐(他与《红楼梦》续作者程伟元、高鹗交往甚厚)也曾写诗称赞乌拉草曰:
  “草名乌拉古无传,近与村农用最便。露重芒鞋侵晓去,霜凝葛履觉春寒。
  山中踟蹰名称异,王不留行义可捐。几处芊眼平野绿,拟随谢屐到峰巅。”
  最后一句用的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话,李白说他穿着南朝谢灵运的木屐,说穿上乌拉即使攀登到像李白梦中所见的天姥峰也不费难。

人参防滑套鞋――冰扎子 
  在长白山区到野地里干活的农民,特别是进山打猎和砍柴的人,不仅要穿乌拉,有时还要再套上冰扎子。因为有些山坡的雪经过日晒和风吹变得溜滑冰硬,很难可攀登,特别是在春初江面上跑“沿流水”时,河道光滑如同镜面,很是难行。因而人们行到这些地方时须要在乌拉外面套上冰扎子。冰扎子的形状就跟今天登山运动员所用的登山差不多,只是作工极其粗糙而已。

人参包米窝子鞋和狗皮帽子 
  解放前,人们常用包米裤子(即包米棒子外面裹着的皮)纳成一种毡窝似的鞋。纳好之后,在鞋鞋底外面再缝上一块皮子,里面絮上棉絮或者乌拉草,在家里可穿,走到外面遇到烂泥地也不怕(因有下面的皮子保护,水渗不进去)。包米是长白山主要食粮,包米裤子家家都有,不用花一分钱便可制成,因此几乎大人小孩人人都穿这包米窝子鞋。
  狗皮帽子也是长白山人冬天里必用之物。因为天寒雪冷风大,冬日里出外只戴一般的棉帽子是不行的,必须戴兽皮帽子。但兔子皮发脆,不抗戴;狗皮韧性大,狗毛长,价钱也不贵,所以一般人多戴它。家境稍富裕些的,有戴猣狐狸皮、獾子皮和水獭皮帽子的,当然,其防寒作用就更大。

人参婴儿的梦之舟――摇车子 
  人们差不多都听说过关东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这三大怪与关东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关东三大奇(棒打獐,瓢舀鱼、野鸡飞进砂锅里)一样,虽然说它是泛指东北地区而言,不是长白山区特有的习俗,但是在长白山区更有浓郁特色。因为长白山地处柳条边外,是清初封禁的地区,因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和经济文化闭塞,自然地形成了这种特有的生活习俗。就说窗户纸糊在外吧,那是因为长白山雪大,如果像关内那样将窗户纸糊在里,风雪吹过来必然在窗棂上落满积雪,遮挡住室内的光线,而且春天雪化时,又会将窗户纸湿透水流进屋里来。因此,当地居民都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而且在纸上还要洒上些豆油,雪花飘落上面因为光滑而不会积挂。至于,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那是极而言之的话。一般来说,长白山区冬日严寒,人们很难出于到户外活动,一般只是在家里守着个炭火盆猫冬,特别是老人、妇女、小孩。因为无事可做,大多数人都对着炭火盆抽旱烟,抽烟又没有卷烟纸,只好使用烟袋。有些女人也抽,但多是上了岁数和已婚的女子,姑娘家抽烟却是极少见的。
  生了孩子吊起来,即是说山区的孩子多睡在摇篮里。长白山区在冻天寒,屋内取暖全靠将火炕烧得热热的,人躺在上面要烙得翻几个个儿后才能睡着。小孩子睡火炕必然因火大而易生病,故而将其安睡在摇篮里为妥当。长白山区的摇篮与别处稍有不同。这里的人称它为“摇车子”,也叫“悠车子”。它的形状像个两头都圆的小船,外边油饰一些花草鲤鱼之类的图形,用四根绳子拴到房梁上。母亲可以一边干活,一边用手推着“摇车子”哄孩子睡觉,东北民歌“月儿明,风儿静,树叶照窗棂”,就是这些妇女守在摇车子边哼唱出来的。

人参山神节
  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采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人参人参节
  近几年来,长白山区的抚松、浑江、通化等市县,常于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人参节。届时,全城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展开一片以人参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山区特色和风韵,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因此,每年节日期间吸引来大量游客,其中有许多外地的以及国外的客商趁此机会来洽谈生意要,协商各种投资与开发项目。
  在人参节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过于“摹拟式深山采参活动”。参加这项旅游活动的人,事先都要穿上当年放山人的服装,带上蚊帽,背上背筐,分头地拿上剪刀、快斧、铲子、鹿骨、签子、索宝绲、铜钱、红头绳等器具,然后由把头带领进山,按照事先设置好的路线进山挖宝。当把头将他们带到预定的地点后,把头在前面用索宝棍拨开草丛放“头棍”,在他旁边的三把头放“二棍”,然后一字排开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边上的人叫“放边棍”。这样的并排前进寻找,叫作“压趟子”。按照当年的老规矩,压上趟子后,人们便不准说笑打闹,必须聚精会神地寻找。有谁发现了人参,便高声喊:“棒槌!”这叫作“喊山”,别人听见后,立即接问:“几品叶?”这叫作“应山”。喊山人发现瞅准后,马上回答说,三品叶或者是四品叶、五品叶  
  按照当地人的习惯,管人参都叫棒槌;人参鸟叫棒槌鸟。几品叶是指人参枝几簇对生的叶子而言。品叶越高,人参的生长年限越长,价钱也就越高。如果发现有数棵人参生长在一起的,便叫“几品是堆”或“几品叶片”。
  喊山过后,大家便赶凑过来,由把头带领挖参。挖之前先用两端拴铜钱的红头绳将参系住(据说是怕人参跑了,实际是取得准确定位的意思),然后用树棍支个架子将人参罩住,这才能动铲子破土挖参。遇到参须子要特别小心谨慎,一根也不能挖断。挖断须子的参,便不那么值钱了。等到把须子周围的土用鹿骨签子都剔除干净后,便由把头将人参起出来,然后有人剥下附近的桦树皮将它包好。
  整个采参过程,规定十分严格,操作十分谨慎,也带有一股神秘的色彩。摹拟采参活动,也必须完全按照这个规程来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于事先在旅游路线上都栽埋下了人参,所以参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参的,因此操作起来情趣盎然,决不会扫兴而归,一棵也找不到的。

人参满族风俗
  长白山是金、清两代女真族在中原所建皇朝的发祥地,因之聚居的满族人是很多的。而自1894年日本呑并朝鲜之后,许多满怀亡国恨的朝鲜人纷纷渡过鸭绿江、图门江来到长白山定居,因此这里的鲜族人也很多。解放后,我国政府在长白山北麓建立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山南建立了宽甸满族自治县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所以,长白山也与云南大理、贵州苗岭一样,是民族风情十分浓厚的地区。
  现在,我们先介绍一下满族的民族风俗。满族人男女老少日常穿的服装主要是旗袍(即旗人的袍子,在满语称作“介衣”)。旗袍在清朝曾作为国服在全国推行,它的特点是圆领、大襟,四面开,右边大襟上缝有扣绊。女式旗袍的禊开得大而宽,便于做激烈活动和马上动作。袖口上配有箭袖(亦称马蹄袖),很适合于游牧骑射民族的生活。满族妇女不裹脚,清朝时妇女都穿一种高跟木底的“旗鞋”。因底跟安放的部位不同,又分为“花盆底”和“马蹄底”两种。鞋面上用彩线绣着各种花鸟图案,走起路来让人感到飘飘摇颤摆,如同风摆杨柳和水上浮萍一般。
  满族也是一人酷爱歌舞的民族,有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民谣和民间舞蹈,例如男子常跳的动作大情绪激昂的蟒式舞,女子喜欢跳的软柔洒脱的笊篱姑姑舞等。关于笊篱姑姑,民间还留传一个传说,说有一个年轻貎美、心地善良的笊篱姑娘,在邻里之间普行善事,深受人们喜爱。有一天,她进山里采蘑菇,不幸走麻达了(即迷了路),七天七夜没有能够从大山林里走出来,终于冻饿而死。死后,哪个女子有了不幸遭遇,都要烧香向她祷吿,从苦海之中给指出一条能够生活下来的路。
  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在满语中含“激动不安”和“狂怒之人”的意思,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所形成的一种多神崇拜。萨满教没有庙宇和神祠,也没有专职的掌教和祭主等神职人员。信奉此教的人们,在族人中自发形成一位“察玛”,主管每次祭祀天地、山神、土地和祭祖、许愿等重大活动。谁家有了难有了病,便请“察玛”到家里来跳神,以驱邪除气色鬼。因为,人们相信察玛是可以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具有天神附体的能力。
  萨满教,有自己独特样式的法衣、法具。法衣中最重要的是神帽。帽为圆形,四周套有黄色乡花布罩,顶端是用铁丝弯成为九个序列排开的圆形帽顶,上边是用铁镶着铜铃和飘带,帽沿上缀着串珠和穗子。而神袍,则是用犴皮或鹿皮做成的大袍子,袍身长可过膝,身上披挂着赭黄色腰带,腰带下垂到脚面上,在前胸和后背处挂着铜镜,在领口和袖口之处镶有云纹图案的花边以及小锒铛等饰物。神鼓,是椭圆形的单单面皮鼓,鼓面多用狍皮和鹿皮制成,鼓槌长约尺把,是用鹿大腿骨包裹狍皮制成的。
  每逢有祭祀和治病等活动时,察玛便要穿上法衣,手拿神鼓为人表演跳神活动。一般来说跳神都 在晚上举行,人们围着一堆筹火,察玛手击神鼓全身抖动,为们表演各种精彩的动作。由于鼓声激昂,再配以法衣上各种锒铛的响声,造成一种相当的神秘的氛围。察玛饰演大神,他一边跳一边唱着词语,或是诉说天神的威灵,祖先的品德、功绩,或者是诉说病人贡献遭遇的邪祟。这时,还要配以一个“二大神”,要在一旁帮腔回话,与大神有问有答,把氛围渲染得更加浓郁,把情绪更加推向激烈。有的大神还要当场表演一些绝技,或是呑剑,或是赤脚走铡刀,或是吃火炭等等,以示神的威力。最后,是飞快急速的旋转,鼓声疾如暴雨同,法衣挥舞得让人头晕目眩,最终是在一片让人惊心动魄的“哩哩”声中,大神昏迷晕倒在七八个大汉的手臂中,然后再慢慢地苏醒过来。这意味着神已从察玛的凡身肉体中离去,跳神活动至此结束。
  满族人还有尊老敬祖的风俗,家里边每有重大的喜事,例如结婚、生子、升官等等,都要把祖先牌位请出来放到祭坛上烧香上供,并把族里老人请过来设宴款待。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因罪流放到黑龙江古塔的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对满族的这种宗教风俗早有详细记载,曰:“俗尚鬼,有疾必跳神祈禳,名曰插马,头带铁马,衣彩衣,腰围锒铛,手摇扇鼓,跳跃转折,神来则口呑火,胸穿箭,足履刀刃,全不畏怯,疾亦每每得愈。乌喇插马,虎头熊皮,其形更怪。又家中顶神,以绸帛细条扎如佛手状,名曰祖宗,凡岁时荐新,必以跳神祭之,有好事则还愿。”
  满族人最崇拜的人物是三国时期的关羽,称他为关老爷,因为历史名著《三国演义》已将关羽渲染成集忠、义、勇武于一身的非凡人物,这很符合满族人崇尚武功、恪守信义的传统道德观念,在清朝入关之后,更加把关公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封他为协天大帝,甚至连人们生活中最关紧要的钱财大事也要他来掌管,人们拜他为武财神,因此关公庙宇在天下各地最多,在满族聚居的地方更是少不了关老爷庙。

人参鲜族风情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歌舞、服装、民风、民俗都极有特色,是我国56个民族大花园中一朵鲜艳亮丽的奇葩。
  鲜族人爱整洁,身上的衣着和屋里的器具,总是收拾得真正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鲜族人喜欢睡火炕,炕面上铺着油漆过的厚纸板,进屋就脱鞋,然后不论是主人和客人,都在炕上盘腿而坐。喝茶和吃饭时,都在炕上摆放着一张小饭桌子,茶饭都摆在小桌子上。鲜族人极讲究礼貌,待人友善,民风淳朴,极好客。
  鲜族人无论男女老少,一律都穿白衣,故有“白衣民族”之称。男人的裤子裆大腿肥,便于盘腿打坐;上衣斜襟无钮扣,用一条长布袋束腰,在外衣上面喜欢套一件带钮扣的深色坎肩。妇女的上衣短小,下面的裙子宽而又长。上年纪的女人基本上是白衣素裙,年轻姑娘则是五颜六色,鲜艳靓丽的裙袄。鲜族人有自己独特的造形的鞋,鞋的样子很像一只小船,鞋尖上翘,穿脱都方便。妇女承担着家中繁重的劳动,家里和地里的活女人都能干。她们都习惯用头部顶水和其他物件,而不是用肩挑和挑手提。
  朝鲜族几乎人人都能歌善舞。人们说“长袖善舞”,鲜族人喜穿长裙长袖衣服,舞起来自然是好看的了。连老大爷、老大娘几步简单动作的舞蹈,也非常优美动人。女人经常出来表演的,有长鼓舞、红绸舞;男人经常表演的是帽子上的大长穗舞。洋琴和木琴、手风琴,是伴舞的主要乐器。朝鲜的民歌优美动听,像《桔梗谣》、《春耕谣》等,则是让人百听不厌的。
  朝鲜族的民族体育,更有其悠远的历史传统,在民间极其普及,其中,跳板、摔跤、荡秋千是他们的长项。男子比较喜爱的是摔跤,主要是民族式的角力,不许用拳头和脚伤着对方,也不用背部着地计较输赢,只要将对方摔倒即算是结局。女人则喜欢跳翘翘板和荡秋千。每逢端午节和中秋节,年轻的女子都要穿得漂漂亮亮,成群结伴地做跳板和荡秋千游戏。荡秋千最是她们的拿手戏,她们能像燕子般地凌空飞舞,并在秋千板上做出各种舞姿动作,坐在四周围观的男女老少,一边为她们喝采,有的也在一边饮酒唱歌为之助兴。
  拔河是鲜族一项古老的比赛项目,每次比赛规模都很大,经常是村与村、队与队之间在节日里举行,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周围参观的人更多。因为鲜族人是以种水稻见长的民族,因拔河的绳子都是用稻草搓成的,直径可达2米多粗。赛完之后,得胜者将绳子抬回村去,然后全村的人摆酒席庆贺。抬回去的赛绳被认为是吉祥之物,人们多用它纺织些器物使用,以作将来办事吉利的预兆。
 
人参
 
返回首页本站声明公司位置联系我们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深圳市福源堂参茸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深圳市滨河大道5003号爱地大厦东座1402
  业务联系:韩先生  移动电话:86-15943029168/13723771727
  办公电话:86-755-83556106  图文传真:86-755-83397866
  电子邮件:okok99@ginseng99.cominfo@ginseng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