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簡史
吉林參茸網
人參
 
  人參在我國應用人參的漫長歷史進程中,人們已經瞭解到:人參生長習性之一是在不利條件下可以長期休眠。人參根的生命力特別頑強,能長達幾百年,曾有五百年參齡的人參出土;典型的人參根,其外形具有人體形態的特徵。古人不能解釋人參的這些奇特生命現象,便產生了許多美妙的傳說。人參植株的莖、葉、花、果實都有十分顯著的植物學特徵,對生長條件要求特殊而嚴格。這種植物在世界範圍內分佈區域特別狹小,資源稀少,在人類無止境的索求中,它便顯得更加珍貴。關於人參的美麗傳說,在我國歷代文人墨客的吟詠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及至現代,還有以人參為主題的戲曲。歌舞、電影出現。對這種特有的傳統文化現象,近年來,人們稱之為「人參文化」。

人參古代關於人參的神話傳說
  宋代太平興國年間由李肪等輯成的類書《太平御覽》,引書浩博,保存了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自然博物等方面的大量資料,其中涉及人參的部分,屬於神話般的內容有:
  《春秋運斗樞》曰:」「搖光星散為人參,廢江淮山讀之利,則搖光不明,人參不生。」「搖光」,也稱「瑤光」,為北斗七星的第七星(其他六顆星依次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相應,北斗星中搖光星的光輝到達大地,才有人參生長;如果大川大山不能正常發揮效能,搖光星不能正常發光,人參便不能生長。這些記載,把人參及其生長環境條件加以神秘化,使之與上天之靈光靈氣發生了聯繫。
  三國時代魏國張揖撰的《廣雅》,廣泛收集古代的詞彙和訓估資料,謂「參,地精,人參也」。當時把人參看成是地之精靈。
  到梁代,對人參的傳說則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故事。唐代史學家姚思廉編著的《梁書》中,記載了南朝時期的隱士阮孝緒在深山中為母搜尋人參治療急病的故事:「阮孝緒母王氏,急有疾,合藥需得生人參。舊傳鍾山所出,孝緒躬歷幽險,累日不逢。忽見一鹿前行,孝緒感而隨後。至一所,忽滅。就視,果獲此草。母得服之,遂愈。」這是所能見到的古代最生動的人參故事。鹿與參,都是人們心目中吉祥之物,二者聯繫在一起,構成仙境中的神話,使阮孝緒的孝心得到了口報,終於採到了真正的生長在幽險環境中的鮮人參,因而使阮母的急病很快痊癒。人參的神奇療效及其重要作用,在故事裡也得到完美的展現。
  《太平御覽》中還有另外兩則神話。其一為《異苑》,曰「人參一名土精,生上黨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兒啼。昔有人掘之,始下數燁,便聞土中有呻聲,尋音而取,果得一頭長二尺許,四體畢備,而發有損缺。將是掘傷,所以呻也」。其二為《廣五行記》,曰「隋文帝時,上黨有人宅後每夜聞人呼聲,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許,見人參枝葉異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參,一如人體,四肢畢備,呼聲遂絕」。兩則故事都把人參同有血、有肉、有知覺的人體聯繫在一起,它能呻、能呼、能啼,生長在深深的土壤裡,通過挖掘可以獲得,但切勿致傷,即使是弄傷頭髮,人參也要發出痛苦的反應。
  《廣五行記》中的故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人參的「釋名」項下曾有轉述,同時闡發了「得地之精靈,故有十精、地精之名」的觀點。看來李氏對人參的神秘感以及古代的許多傳說還是認同的。李時珍還強調「參漸長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謂之人己神草」。同時引用《禮斗威儀》中的觀點:「下有人參,上有紫氣。」對《春秋運斗樞》的天地相應產生人參的說法,李氏似乎表示贊同。並以之為據強調:「觀此,則神草之名,又可證矣。」
  這些古老的傳說、故事、神話最初形成的年代已無法考證,所傳誦的事跡都是以人們的感受、理解為基礎,經過藝術加工而形成的。其本源仍是來於多彩的生活和生產實踐,通過種種藝術形式來表達人們的意願與希望。最早還是以口頭文學的方式代代相傳,不斷加工與完善。這種有關人參的文學藝術作品,在人民群眾中不停頓地創作和傳播,各個時代都有美麗動聽的故事問世。直至清代,這種藝術上的再創造,竟然同滿族祖先,同當政的帝王聯繫在一起。
  在《四部叢刊.大清一統志》關十吉林地方風物的內容中,有段滿族祖先及其統治者誕生的神話:「長白山東有布裡津山,其下有池,曰布勒瑚哩。相傳,有三天女浴於池。神鵲銜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含口中,忽已入腹,遂有身。尋產一男,生而能言,體貌奇異。及長,母告以吞朱果之故,因賜之姓愛新覺羅,名之曰布庫哩雍順。」這個男孩順流漂至有「三姓」爭雄之地,他對戰亂中眾民日:「『我天女所生,天生我以定汝等之亂者』。且告以姓名。眾曰:『此天生聖人也,不可使之徒行。』乃交乎為異,迎至家,三姓者議推為主,以女妻之,奉為貝勒,其亂乃定。遂居長白東鄂多里城,號曰滿洲,是為開基之始。……其後傳至肇祖原皇帝,是此山實為我皇清億萬年發祥重地。」在《大清一統志》中還記載:「康熙二十一年,有御制望把長白山詩;雍正十一年,建望祭殿於溫德亨山,歲時致把;乾隆八年,有御制駐蹕吉林境望叩長白山詩,十七年有御制長白山瑞樹歌,十九年有御制望祭長白山作詩。」這則離奇的故事表明:滿洲之祖先是天帝最小的仙女所生,其姓愛新覺羅(滿語「愛新」為金,「覺羅」為姓之意)為天女所授,滿族及其統治者,直至愛祖(最初的皇帝)都是天神的後代。清朝統治者及其祖先們編出這些神話,其目的就在於麻醉黎民,神化和鞏固其統治地位。這個故事在人參文化中最有意義之處則是:神鵲銜來,天女吞下而使之懷孕的「朱果」,這種神奇而鮮艷的果實就是「人參果」。可見神話中的滿族祖先同人參有著多麼奇妙的關係。

人參現代人參故事
  流傳至今的人參故事,是人參文化中一枝獨秀的文學奇葩。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吉林分會編的《人參故事》,1984年由中國民問文藝出版社出版,其中所收載的64首民間故事,可以說是人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部20餘萬字的《人參故事》是廣大群眾經歷幾百年的口頭傳誦創造出的文學結晶,每個故事都有一定的藝術性和創造性。《人參故事》中的人參大多數被人格化、神化,各個人參精靈,都是正義力量的化身,是人們理想和智慧的體現。他們從不沾及劣跡,從不為反面人物服務。
  人參故事中的精靈,都是活靈活現的、有血有肉的人,或者超出人所能及的神仙。除了這些活生生的一身靈氣的人物之外,人參精靈還能變成小毛驢、蛇、雀、蛤晚鹿等動物,或者變成其他十分有價值的東西,如長壽花、葫蘆。米、酒、水等,它們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神秘特色。
  人參精靈們可以騰雲駕霧,能夠呼風喚雨,青堂瓦捨轉瞬即現,金銀財寶招之即來。人們在漫長的歷史中,展開了想像的翅膀,化做幹幹萬萬採參種參人中間的故事,創作出中國特有的人參文化。人參故事反映了人們在困苦生活中所產生的真善美和假惡丑,歌頌了忠貞的愛情,讚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對存在於人民群眾中的嫉惡如仇。捨己為人。熱愛集體。互相幫助、同情弱者。主持正義。熱愛勞動的種種美德,都做了純真而樸實的歌頌。雖然故事中有著時代的局限性,有著迷信落後的成分,但是總體上還是凝聚著廣大挖參人。種參人同大自然。同人世間各種邪惡做鬥爭的血和淚,表現出歷史主人公創造財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閱讀人參故事可以體會到,它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問文學。
  多種多樣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發展至近一二百年與近代採參民俗相結合,在長白山區還流傳著「老把頭」的傳說,更具有生活氣息和教育意義。
  傳說山東萊陽有個窮苦農民叫孫良,同其好友張祿一起闖關東,到長白山裡挖參,兩人親如兄弟,同甘共苦。一次張祿走失,孫良便不顧一切地尋找,經過七天七夜勞累,孫良昏倒在河邊,甦醒後喝了幾日水,抓到一個喇喇蛄蛇生吃了,打起精神,在身邊的臥牛石上刻下一首詩。詩刻下之後,孫良在臥牛石旁嚥了氣。這首詩是:
               家住萊陽本姓孫,漂洋過海來挖參,
               路上丟了好兄弟,沿著古河往上尋,
               三天吃下個喇喇蛄,找不到兄弟不甘心!
  從《絕命詩》內容,可以看到老把頭為人的光彩。為了生存,他敢於在深山老林中探尋人生道路,為後來的採挖人參的窮苦大眾開闢了生命之路。生活之源。尋寶之地,給人們樹立了榜樣。他在陷於絕境的時候,仍不忘記苦難兄弟。這種心地善良不畏艱險的純真美德,引發了與孫良有相似經歷的廣大群眾的共鳴,把「老把頭」樹為自己心目中最美好、最理想的偶像。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漸漸把「老把頭」尊為挖人參的創始人,作為「山神」加以祭奠和頂禮膜拜。於是陸續出現了「山神廟」、「老把頭廟」。「老爺府」。在長白山的部分地區,把農曆三月十六日定為「老把頭節」,視為老把頭的生日。如《安圖縣志》記載:「木幫、獵戶、棒褪營,以及山中旅行者,鹹於是日備香燭供品,向山神叩頭,求其護佑,且有宰牲以祀者;鄉人皆重視此日,爭購酒肉,以度三月十六日。」《撫松縣志》卷四提及:「是日家家沽酒市肉,獻於老把頭之廟前。」三月十六日成為長白山區人們最為重視的祭奠節日。
  人參故事裡的「老把頭」傳說中的挖參民俗,有些至今還在長白山區流傳著,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長白山區民俗。

人參長白山區「放山」民俗
  長白山區有組織地採挖野山參,稱為「放山」。放山夥伴人數,要求由三、六、七、八名組成,忌諱二、四、五這些數目,因為二人行動不便,出現糾紛不易解決;「四」與「死」字音相近;「五」和「無」字音相似。領頭人稱為「把頭」,是挖參人中的帶頭人和指揮者。把頭有豐富的採挖人參經驗,一般年紀較大,在群眾中有威信,得到大家愛戴和擁護。進入深山之前要有充分準備。首先要備足糧食,帶上炊具、火柴、食鹽。鹹菜以及衣服、鞋帽、狍皮、圍裙、背筐、背包等。其次備好便攜式快斧、鏟子、鐵鍬、鹿骨扦子、剪刀、紅絨線繩、銅錢(禁用道光、光緒年號者,因為嫌帶「光」字的詞語不吉利;普遍受歡迎的年號是開元、乾隆、嘉慶等)。此外,每人必須有一個索撥(寶)棍。這棍須是硬木製成,上端稍粗,下端較細,在下端釘上數個銅錢,銅錢間留有間隙,以便在撥草找尋人參時能發出響聲,夥伴間可取得聯繫,又可驚走小動物。進入深山之前,首先拜山神爺(即「老把頭」),虔誠地祈求保佑平安,「拿」到大貨,滿載而歸。把頭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選定方向,確定範圍,安排日程。進入深山後,選好臨時居住場所,向下挖到一定深度(半地下的「地窨子」),上面搭上「馬架子」形的頂棚。同時在臨時住處附近,用石頭搭起山神爺廟,在廟裡掛上一塊紅布,表示「老把頭」已經「請」到身邊,可隨時保佑大家。採參勞動開始,留下一人搞後勤,守「家」。撿柴、採集野菜,一般都是年齡較小的「初把」,稱為「端鍋的」。採參者自帶午間「乾糧」。「端鍋的」地位比較低,遇到雨天,眾人衣服濕了,「端鍋的」在大家入睡後負責烤乾;夜間還要負責燃起簧火,以驅蚊、除潮、防野獸。
  放山活動十分辛苦,風吹雨淋,虎狼威脅,蚊虹叮咬,毒蛇襲擊,多種傷害隨時都有可能臨頭,放山的集體和個人都必須有基本的防範措施,有排除一般險情的知識和辦法。每天活動內容是,天一放亮就用餐、出發,出發前先到廟前拜過山神爺,祈求保佑。到達地點,在把頭指揮下排成橫排(稱為「排棍」),把頭在前稱為「頭棍」,多數人在中間,稱為「腰棍」,最後一位「把邊的」稱為「邊棍」,每人相距10 m左右,用手中的索撥棍撥動草叢,細心尋找人參,稱為「撒木草」。這種有組織的「人蓖子」過後,山參漏網的可能性極小(對人參野生資源破壞得也最徹底)。邊棍是較為有經驗者,主要任務是引路,把握全隊前進方向,防止「麻達山」(迷路),因而責任重大。歷史上確實有在深山密林中迷失方向的悲慘事例,一旦迷路,有的採參者由於飢餓和勞累而死亡,甚至全軍覆沒。如果遇上猛獸襲擊,後果更慘。長期以來,採挖人參都是窮苦人們為了生計,進行著原始的艱苦的而且十分危險的活動,放山人為了尋寶、挖寶,需要有捨生忘死、一往無前的頑強精神。那些美麗動人。光彩四射的傳說,說不定就是人們在這干辛萬苦的冒險活動中錘煉而成的人參文化藝術篇章。
  放山人在橫排前進時若見到人參,發現者如獲至寶,把索撥棍向地面一立,隨即高喊「棒褪」。把頭則馬上應聲詢問「幾品葉」或「什麼貨」。發現者要立即大聲報告實際情況,然後大家齊聲高呼:「快當,快當!」(順利、祝賀之意),同時圍攏過來,由把頭拿出拴有銅錢的紅絨繩,一端拴在人參莖上,另一端拴在索撥棍上,意謂鎖住人參,以防人參「土遁」跑掉。然後在人參植株上方搭個小支架,上面放遮陰的東西,把人參「罩住」。把頭親自動手,用斧子、剪刀。鏟子、扦於等工具,在人參植株1m左右的範圍內,仔細剝離土層,非常細心地由清理每一條細根開始,逐漸向人參主根部挖去。這個過程稱為「抬參」,寓意人參支頭很大很重,需要「抬」出來。挖取中,一旦到達鬚根或主根附近,必須用鹿骨扦子清除土壤,保證不損壞人參的任何一個部分,即使是最細的鬚根也必須完整無缺。
  人參「抬」出後,就近剝下一塊(樺)樹皮,內面鋪上苔蘚、地衣,把裹有適量「原坑土」的人參放在裡邊捆紮好,稱為「封包於」。一般大支頭人參由把頭背著,小支頭由其他人背著。遇到很小的植株不挖,若有人參籽,則撒在被挖出人參生長處的周圍,讓其自然發育生長。
  在發現人參的地方,或留了小參、播了人參籽的地方,要在附近樹幹上「砍照頭」。即由把頭選擇一株紅松樹,在對著發現人參的方向剝下一段長方形樹皮,然後用刀在顯露新鮮創面的樹十上刻痕。面向樹幹,左邊的刻痕數代表放山人數,右邊刻痕數代表「抬」出的人參是幾品葉。同時用樹皮搭個小廟,掛上一塊紅布,燒香、叩頭,由把頭禱告。最後,還要給照頭「洗臉」,即把剝掉樹皮處用火燒一燒,以防止流出松油,掩蓋了照頭。
  在放山中,沒有任何現代儀器儀表指引方向,完全靠經驗行事,迷路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就需要依靠把頭,依靠集體努力來擺脫不幸。通常辨明方向的方法是,依靠進山前的標的物,或依靠太陽和北斗星定方向。較為實用的方法還有:一是看樹冠,樹葉繁茂的一面通常是西南方向;二是看樹幹上的苦鮮,一般生長苔鮮的一面是北面(陰面);三是看水流方向,順水走向低處,就是往山下走;四是聽烏鴉叫,在這種鳥叫的範圍內必有人家。村屯。
  通常挖到了人參,稱為「撮住米口袋」,入山後不「開眼」,稱為「沒撮住米口袋」。如果挖到了第一支人參是個六品葉,叫做找到了「開山鑰匙」,此行必然大吉大利;如果挖到了「二甲子」,也是吉祥的徵兆,因為在人參故事中,二甲子是寶參「轉胎」,是拿到了寶參的化身,當然皆大歡喜;如果見到了「巴掌」——五葉人參,因為忌諱「五」,一般寧可放棄,留待以後採挖。
  放山中強調說吉利話,如常用「拿」字,象徵著「拿」到了棒槌。所以把抽煙叫「拿火」,休息叫「拿堆」,吃飯叫「拿飯」,睡覺叫「拿睡」,改變臨時住處叫「拿房子」。
  放山人之!都互相體貼關照,很講義氣,見了把頭或初次見面,都要互道「快當」,就是祝賀「挺順當」之意。在住處,遇有外伙人到來,不論認識與否,一律管吃管住,有了困難盡力幫助。在生活和採參過程中友好相處,誰有了差錯都善意勸告,即使是「漏山」需要「翻趟子」(即重新尋找一次),也不能互相埋怨。一般情況下,放山得到的成果人人有份,公平分配,並且獎勵公認貢獻大、表現好者。
  放山季節和時間是隨著人參生長規律劃分的。一般把農曆四月初至白露期間定為放山季節。農曆四月初,採挖人參出土後的幼嫩植株,稱為「放芽草市」;五月、人參植株繁盛,莖葉深綠,稱為「放青(黑)草市」;六月,人參果實由綠變紅,鮮艷易辨,稱為「放紅鎯頭市」,又叫「跑紅頭」;七月,人參果實脫落,殘留在總花梗上的果柄與韭菜花果柄形狀相似,呈掃帚狀,稱為「放掃帚市」,又叫「放韭菜花」。放山結束稱為「輟棍」,一般是在白露前20天左右。放山人帶著山參包子到集鎮,在交易場所,經過醞釀推舉一人為「經濟掌秤」。在打開山參包,經掌秤者稱量。定等。劃價之後,再同山貨棧或外地「老客」(商人)開展交易活動。在通常的情況下,以白露這個節氣為界限,過了白露,買賣活動即告結束,稱為「叩秤」。這是人參進入流通領域之前最初級的買賣過程,即相當於鮮山參的收購階段。人參被收購後,要根據市場形勢,每支人參的形態和感官質量情況,進行加工,按著嚴格的工藝要求,加工製成具有商品人參特徵的干品,才能進入國內外人參市場。
  人參故事是廣大群眾以參事活動為基礎,把人參人格化,發展成為具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民俗內涵的民間文學;「放山」活動,則完全是窮苦人們在深奧莫測的大自然中充滿冒險行為的生產活動,形成了長白山區民俗活動的重要內容。
  民間故事必然有其幻想和虛構的內容,「放山」民俗則夾雜有迷信的色彩。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普及,完全可以用現代技術發展人參事業,而採挖野山參再也無需諸般繁文縟節了。

人參人參詩篇世代傳誦
  在人參文化發展中,還有用用生輝的文學創作。歷代文人甚至上至皇帝寫成的人參詩,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人參詩篇富有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與我國詩詞最豐盛的年代一樣,含有人參的詩篇,在唐、宋時代產生得也最多。本書屬於專業性質的專著,有關詩詞賞析,文學再創作,以及註釋的內容不加拓展。人參詩篇很多,在此僅從人參文化的角度選錄部分古代詩作。

以人參遺段成式詩 (唐)周為憲 (《全唐詩》第十九冊)
人形上品傳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團。 慚非叔子空持藥,更請伯言審細看。

送客之潞府 (唐)韓羽 (《全唐詩》第八冊)
官柳青青匹馬嘶,回風暮雨入銅提, 佳期別在春山裡,應是人參五葉齊。

友人以人參見惠因以詩謝之 (唐)皮日休 (《全唐詩》第十八冊)
神草延年出道家,是誰披露記三椏? 開時的定涵雲液,劇後還應帶石花。
名士寄來消酒渴,野人煎處撇泉華。 從今湯劑如相續,不用金山焙上茶。
註:神草是人參之古稱。

奉和襲美謝友人惠人參 (唐)陸龜蒙 (《全唐詩》第十九冊)
五葉初成椴樹蔭,紫團峰外即雞林。 名參鬼蓋須難見,材似人形不可尋。
品第已聞升碧簡,攜持應合重黃金。 慇勤潤取相如肺,封禪書成動帝心。
註:鬼蓋是人參又一古稱。

小圃五詠 人參 (宋)蘇軾 (《蘇瑞詩集》第七冊)
上黨天下脊,遼東真井底。 玄泉傾海腴,白露灑天醴。 靈苗此孕毓,肩股或具體。 移根到羅浮,越水灌清潷。
地殊風雨隔,臭味終祖禰。 青椏綴紫萼,圓實墮紅米。 窮年生意足,黃土手自啟。 上藥無炮炙,闔嚙盡根柢。
開心定魂魄,憂恙何足洗。 糜身輔吾軀,既食首重稽。

李仁甫用東坡寄王定國韻賦新羅參見貽 (宋)楊萬里 (《古今圖書集成》)
三韓接蓬萊,祥雲護山頂。 涵濡雨露春,吞納日月景。 美陰背幽壑,靈根發奇穎。 艱難航瀚海,包裹走湖嶺。
仙翁閱世故,未肯遽生癭。 相期汗漫遊,歲晚共馳騁。 顯持紫團參,往叩黃庭境。 想翁面敷腴,玉色帶金井。
芸芸納歸期,湛此方寸靜。 清規照濁俗,不惑類楊秉。 懸知藥籠中,此物配丹鼎。 從今談天舌,不用更澆茗。

謝友人寄紫團參 (宋)楊萬里 (《古今圖書集成》)
新羅上黨各宗枝,有兩曾參各是非。 入手截來花暈紫,聞香已覺玉池肥。
舊傳飲子安心妙,新搗珠塵看雪飛。 珍重故人相問意,為言老矣共思歸。

詠人參詩(之一) (清)愛新覺羅.弘歷(乾隆)(《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三)
性溫生處喜偏寒,一德垂如天竺丹。 五葉三椏雲吉擁,玉莖朱實露甘溥。
地靈物產資陰騭,功著醫經注大端。 善補補人常受誤,名言子產悟寬難。

詠人參詩(之二)(清)愛新覺羅.弘歷(乾隆)(本詩載《吉林外記》)
奧壤靈區產神草,三椏五葉邁常倫。 即今上黨成凡卉,自惜天公保異珍。
氣補那分邪與正,口含可別偽和真。 文殊曰能活能殺,冷笑迷而不悟人。

詠人參 王雪庵(《沈故》卷三)
瑤光星采散,紫氣蟠縹緲。 唬聲出土中,千歲嬰兒小。 背陽三椏排,向陰五葉裊。 紅實墮圓勻,黃須挺夭嬌。
叢叢山巖幽,森森椴樹老。 裹糧事尋搜,攜鏟費剔挑。 采同隱士芝,護抵仙人棗。 先之熱湯煮,繼以活火膏。
製成去瘢垢,入輸官局早。 將軍選絕品,封題馳貢表。 上獻蓬萊官,天子長壽考。 分類諸侯王,賚錫師傅保。
是物補丹田,功用稱再造。 上黨古所貴,並論覺纖杪。 玄參既體虛,丹參況為少。 苦參性味偏,沙參膚澤槁。
豈若遼東產,一花飛五鳥。 高山群參中,輩行都壓倒。 我朝昔開基,王氣孕靈草。 鄰市過折價,乃用彰天討。
聲罪朝鮮城,受降瓊華島。 蒙古諸部落,朝偕隸旗詔。 疆宇日恢廓,明兵或肆擾。 彼眾每雲集,我戰輒電掃。
千斤定歲饋,答禮宜修好。 故事二百年,東人尚諳曉。 是真國家瑞,非特天地寶。 中原鼎久定,故都視豐鎬。
野多黃須翁,室有白頭媼。 非關服食力,食且邁商皓。 思我堂上親,雲捨感懷抱。 扶衰需上藥,艱難入關道。

摘 自:《中國人參》

 
人參
 
返回首頁本站聲明公司位置聯繫我們關於本站網站地圖       
  深圳市福源堂參茸有限公司  地址:中國·深圳市濱河大道5003號愛地大廈東座1402
  業務聯繫:韓先生  移動電話:86-15943029168/13723771727
  辦公電話:86-755-83556106  圖文傳真:86-755-83397866
  電子郵件:okok99@ginseng99.cominfo@ginseng99.com